本展覽將引領觀眾穿梭古今,遨遊中外,透過一百件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盡攬世界歷史縮影。無論質樸石刻,抑或精巧金工,每件物品皆將娓娓訴說著人類二百萬年來的歷史。
我們依賴我們所製造的物品。自遠古時代人類打造第一件石製工具以來,我們便有各種依賴物品的理由。物品使問題得獲解決,使地位得獲證驗,也使我們得以更接近神。物品提出詰難,令人著迷,也帶來愉悅,用供消遣。最重要的是,物品背後隱含故事。許多人類社會未曾留下可供我們研究的文字紀錄,然其創造的物品卻可講述不少他們過往的經驗。物品揭示了現代世界與古代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呈現了兩者相似之處。
我們能從物品中學習什麼?
我們仔細研究一件物品,可從中發現許多資訊。古埃及木乃伊棺槨係大英博物館最具吸引力的館藏,也是利用物品講述歷史的絕佳範例。單單一具棺槨即可能保有古代埃及的生命秘密,如在世信仰、往生時間等。目今,可供我們揭露這些知識的方法,如翻譯象形文字、研析漆料成分等,正不斷增加。
大英博物館館藏其他地區的棺柩更令人驚訝。迦納於二十一世紀產製的塗漆模型棺柩,說明了當地社會喪葬傳統與古埃及社會喪葬傳統同樣燦爛鮮艷。這些模型棺柩的裝飾雖極具現代感,然其表達的意涵與埃及木乃伊棺柩傳達的訊息同樣深刻。
佘葐梅海特木乃伊棺內槨 / 約西元前600年 / 埃及 / 塗漆木材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肇端】(西元前2000000至2500年)
我們今日生活的許多面向皆發端於西元前2500年之前。本單元展陳的物品見證了人類自建立農耕社會,從事早期藝術創作,以迄邁向現代生活過程中的多項初始發展。故事約自兩百萬年前開始,當時非洲的早期人類已著手創造工具。這些工具不斷發展,並伴隨早期人類自非洲傳播至中東、歐洲及亞洲,最終抵達美洲。末次冰期結束之際,先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游牧獵人逐漸發現照料作物與馴養動物的方法,繼而成為定居農民。定居生活需要不同的物品─能夠幫助耕種,使生存更為容易的工具。以陶製器皿烹煮食物及馴養牛隻等創新方式乃應勢而生。
人類自始即清楚展現對製作美麗物品的渴望,而在末次冰期期間,更已開始描畫、繪畫與雕刻。無論實用或美觀,本單元呈現的所有物品皆與人類歷史的肇端有關。
奧杜威手斧 / 120萬至140萬年前 / 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出土 / 石材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最早的城市】(西元前3000至700年)
人類進入定居農耕社會後,最重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大型城、邦的興起。大約五千年前,北非、中東,以及南亞的肥沃河谷地區出現了城、邦,是為人類以大於村落規模群聚的開端。隨著人口增加,社會開始需要新的自我組織、加強控制方式。國王與其他類型的統治者乃應勢而生,貧富差距亦逐漸成形。大型城市社區的居民不再彼此熟識,作為溝通與紀錄保存工具的書寫系統,因而得獲發展。
居住在城市社區的人們較以往更容易生存,部分人士亦得以從事休閒活動。棋盤遊戲開始受到歡迎,文學作品亦首度出現。此外,城市與鄉村居民均著手學習製作並使用金屬器具。此項新技術最終使他們發展出精緻與珍貴的青銅與黃金製品,成為彰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烏爾王族局戲 / 約西元前2600至2400年 / 伊拉克 / 木材、青金石、紅石灰岩、貝殼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強權與哲學】(西元前700年至西元100年)
大型城市中心建立後,許多社會開始將視野延伸至域外。城、邦紛紛擴張為帝國,各依其領導者能力及軍事實力而成為強權。帝國時代於焉到來,而每一個新興帝國均較前一個更為強大。龐大帝國的領導者必須善於謀略,並依賴兵力及有效的自我宣傳,始得確保成功。
約西元前700年,亞述(Assyria)國王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建立了橫跨大片中東地區的帝國。四百年後,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了自希臘以至印度的地域,領土範圍且較亞述帝國為廣。歐洲與亞洲的帝國在此時相繼擴張,並因組織架構精進及資源管理有方而日益茁壯。這些帝國需要金錢方可繁榮發展,於是中國與歐洲出現了一種本身終將成為強權的新物品─貨幣。
西元前五世紀,人們開始由新的方向思考社會本質,並表達對自身及接受統治方式的看法。孔子的教學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與哲學風貌,雅典詩人索福克勒斯則寫下質疑市民與城邦關係的戲劇。

亞歷山大大帝錢幣 / 鑄於西元前305至281年 / 土耳其 / 銀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儀式與信仰】(西元1至800年)
歷史上,世界各地的宗教皆曾利用物品使信仰堅定的教徒愈益接近神明。本章中的物品皆與信仰有關,尤其側重宗教或社會儀式。許多物品供陪葬之用,可直接帶領我們進入其所從出的社會,一窺當時的信仰及期望。
西元300年左右,世界宗教版圖開始變動,歐洲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期,中國則為漢代。在亞洲與歐洲,少數宗教信仰開始發展,佛教(Buddhism)、印度教(Hindu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具代表性的形象表徵亦紛紛出現。西元570年,先知穆罕默德(Muhammed)誕生,伊斯蘭教(Islam)的傳播改變了中東。新宗教擴張,舊信仰式微;祆教(Zoroastrianism)、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興起,使得歐洲與中東各地許多小型地方信仰消失殆盡。
儀式球賽腰帶 / 西元100至500年 / 墨西哥 / 石材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貿易與侵略】(西元300至1100年)
西元500至800年間,世界各地新興勢力崛起,陸路與海路國際貿易益趨熱絡。其中,絲路為連接中國至地中海(Mediterranean)之貿易網路,商旅經行其上,可橫越長距離,運送香料及絲綢等奢侈品。絲路上的貿易多由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帝國主導,獲利可觀。大型國際貿易網亦促進了人口、思想及物品之傳播。佛教(Buddhism)的流傳範圍較以往更遠,於700年左右到達韓國、日本、爪哇。印度洋(Indian Ocean)海面蓬勃發達的貿易,使得東非開始出現穆斯林(Muslim)商人。伊斯蘭教(Islam)繼而傳入後,更改變了當地宗教及語言。
歐洲的新勢力亦正將觸角伸至各地。查理曼(Charlemagne)對新歐洲的展望,引導了一項文化復興運動。維京人(Viking)的貿易路線與控制則向西延伸至北美,向東遠至撒馬爾罕(Samarkand)。歐亞之間往來日趨密切之時,中美與南美各種文化持續獨立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互不干擾。
基盧瓦瓶罐碎片 / 西元900至1400年 / 坦尚尼亞基盧瓦島海灘出土 / 陶器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創新與適應】(西元900至1550年)
西元900以迄1550年的中世紀可謂為藝術與科技長足進步的時期。自經濟學至天文學,全球各方面的發展激發了細膩精緻工藝品的誕生。中世紀歐洲學者與工匠以古典時期知識為基礎,創造出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日本的金屬工藝亦出現蓬勃發展。人類製作華美物品,以之表達對上帝信仰的渴望未曾一日或減。中世紀的創新技術在全球催生了精細雕琢、華麗鍍金、細膩描繪的宗教物品。
設計與製作方面,中世紀物品展現了驚人的創新思維。本單元展示的許多物品已然成為文化表徵。鄂圖曼土耳其(Ottoman Turkey)的伊茲尼克(Iznik)陶器、中國元代的青花瓷、奈及利亞的雕像等,皆為代表性作品,足為其所從出的社會賦予定義。此等物品呈現的成就與輝煌程度,至今仍難超越。
日本武士刀刃 / 西元1200至1250年 / 日本 / 鋼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交會與聯繫】(西元1500至1800年)
歐洲探險家於十六世紀成功航行世界一周,係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繞地球之紀錄。此一劃時代成就預示了真正交織連結的世界將即來臨,亦標誌歐洲帝國、殖民及商業擴張之開端,日後曾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新興的帝國主義雖促成貿易及經濟擴張,卻也衍生前此難以想像的奴隸制度、征服統治及剝削情事。
全球各社會皆力圖適應衝擊自身文化認同的變革及各種新聯繫。陌生文化間的交會可帶來正面結果,亦可引發衝突。在貝南(Benin,今奈及利亞),謹慎運作的貿易活動使當地人民及歐洲商人同蒙其利。與此同時,宗教的變革與擴張既促成了族群容忍與融合,亦導致了族群分歧與戰爭。在爪哇,舊傳統與新信仰得以共存;在歐洲,宗教歧異卻引發了數十年的爭戰衝突。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 西元2010年 / 中國 / 塑膠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我們成就的世界】(西元1800年至今日)
始於十九世紀歐洲及美國的工業革命延續至二十世紀。工業革命預示了工廠與量產時代的來臨,以及持續至今日的全球性變革。十九世紀是歐洲帝國時期,殖民統治延伸至全球。
政治體系與意識形態的衝突於二十世紀激增,使之成為前所未見的全球衝突與社會變革時代。世界各國紛紛起而對抗帝國主義,而歐洲的衝突更引發兩次世界最大規模戰爭。
時至今日,我們利用塑膠及其他廉價材料,製造了更多物品。人類亦逐漸意識到「用後丟棄」生活方式對環境及全球資源的影響,並不時透過各種物品表達對其後果的焦慮,以及積極處理的態度。我們周遭不斷可見到足以表達希望、關切、創意的物品—創新、迷人,且能繼續留存,並將今日世界傳遞予未來世代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