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平面藝術大師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被視為二十世紀藝術繁盛時代的奇葩,其獨樹一幟且無法歸類的美感風格,來自於藝術家善於發掘日常萬物的數學規律,往往蘊藏著無窮盡的美學詩意。艾雪畢生創作488件版畫作品,當中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其運用了數學邏輯、錯覺透視和視覺心理,結合重複的人物造型與不可能之建築體,打造出兼具遊戲式和科學感的謎樣圖像,作品衝擊著觀者的視覺感官,並挑戰著世人固有的邏輯思維。
「錯覺藝術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展出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所珍藏的152件艾雪作品,展品包括版畫創作、素描手稿、版畫板材、出版品、相片與藝術家雕刻之立體球型等,作品年代涵蓋自1916年艾雪初學版畫之習作, 20至30年代於義大利、瑞士和西班牙旅途中所創作的南歐風景,40年代前後發展出以變形為主軸的視覺語彙,以及50至60年代藝術家晚年描繪空間的顛峰之作,為國內首度呈現視覺藝術大師艾雪一生經典創作的展覽,完整勾勒出藝術家的生涯軌跡,給予大眾深入接觸艾雪靈感之源的機會,咀嚼其蘊含深意的迷人作品。
從藝術愛好者到數學家,截然不同背景的人皆深深著迷於艾雪所創造的虛實意境,展覽觀眾在欣賞看似相近的圖像作品中,得以細細品味大異其趣的謎語,挑戰自我的洞察力與解析力,透過艾雪不可思議的魔幻視覺藝術,體驗一場前所未有的跨領域解謎之旅!
▶重點展品介紹
第一展區【自然科學】
版畫畫廊 / 石版畫 / 315 x 320mm / 1956年
艾雪曾兩度造訪鄰近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馬爾他共和國(Republic of Malta),停留時間雖都不到一天,卻深深著迷於當地生動的建築結構,當他以在馬爾他之旅所創作的版畫《森格萊阿》(Senglea;1935)完成《陽台》(Balcony;1945)後,又再度取材該地風景創作出《版畫畫廊》(Print Gallery;1956)。作品左邊可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畫廊裡欣賞畫作,然而這幅畫其實隱藏著艾雪創造的一個騙局,畫作中右方建築物底部有畫廊的入口,畫廊裡正在舉辦畫展,看似正在欣賞畫作的年輕人,其實正站在他所觀看的那幅畫作之中!原草圖中畫廊其實不明顯,為了凸顯畫廊,艾雪運用了膨脹放大的效果將畫廊放大256倍,同時也利用無限延伸的理論,將畫廊由左向右延伸變大。艾雪本人非常喜歡這幅作品,曾多次於書信中向朋友解釋此幅畫作:「……這幅畫作透過循環排列以及球面突起效果,產生一種既無開始也無結束的畫面。我故意選擇了連續的物體來變化,例如畫廊中的一排畫、或是小鎮的一排房子,如果不是這樣,觀眾就難以理解我創作此幅作品的意圖。」
三個世界 / 石版畫 / 362 x 247mm / 1955年
這是艾雪居住於荷蘭巴恩(Baarn)時期製作的石版畫,他在歐洲遊歷數年後回到故鄉,以這一幅畫描繪出他與故鄉深刻的情感連結。艾雪經常獨自漫步於當地的樹林間,而逐漸熟悉這一片樹林,在這幅畫中,他捕捉到池塘不同層次的深度:魚游在水面下、樹的倒影反射在池塘中、樹葉漂流在水面。依據回憶的描繪顯得十分自然,但是艾雪的本意似乎暗示著:不同的層次可整合成一個難以捉摸的現實。
第二展區【人物描繪】
遭遇 / 石版畫 / 342 x 467mm / 1944年
這一幅版畫創作於二次大戰之戰事正值激烈之時,反映出艾雪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感受與掙扎。艾雪在作品場景中,迫使明亮的樂觀主義與黑暗的悲觀主義相遇,他讓畫中的人物沿著空無一物的平面繞行,並遭逢危險或顛簸,以這樣的威脅,迫使他們持續繞著圓圈朝彼此移動,且在相遇時握手。背景中浮現的人物,闡釋了艾雪的部分典型主題:他們彼此融合,創造出平面上的規律劃分、他們無止盡地圍繞圓圈移動、影像倒映在中央空曠的空間。觀看者無法辨識兩種形象的同時,又將其視為一體,這迫使觀看者必須在形象之間選擇,並同時選擇這些形象所代表的觀點。樂觀主義的人物形象顏色明亮且帶著微笑,而悲觀主義之人物形象的顏色則深沈且表情猙獰,艾雪所要表達的思想已不言而喻。
第三展區【版畫技巧】
手上的反射球體 / 石版畫印於金色的紙上 / 318 x 213mm / 1935年
從1934年開始,艾雪對鏡面反射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幅「手上的反射球體」就是利用一個鏡面的球體反射出藝術家手上的世界,裡面是畫家所處的居家環境,艾雪本人,兩面牆上的書架和畫作,傢俱擺設,天花板和遠端的窗戶等細節都十分清晰,連窗外的光源如何照亮畫家的左側臉頰都符合現實邏輯。而球體鏡面下方張開的手,連結了拿著球體的手,這隻真正的手肌理分明,對照球面上變形的人和景物,各佔據整幅畫作的一半面積,真假虛實之間別有意境。更有趣的是,球體具有可以三百六十度轉動的特質,不論畫家怎麼轉動他手上的球體,球體鏡面的景象都不會改變。或許這正是艾雪想要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當我們注視著反射的世界,便可以全然專注地審視自我,而這樣的意涵也賦予了這幅畫更深刻的哲學省思。
第四展區【聖經故事】
創世紀第二天 / 木刻版畫 / 279 x 374mm / 1925年
以《聖經》〈創世紀〉(Genesis)為題材的版畫作品,1926年於羅馬木刻版畫家協會畫廊展出,獲得許多好評,系列中的《創世紀第二天》(The Second Day of Creation;1925深受觀眾喜愛,當時曾賣出好幾刷。
這一系列的木刻版畫作品,是以盤旋於大地上的虛構鳥類形象,描述聖靈在六天內展開創造世界的過程。這一系列作品是以描繪快樂和諧的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祥和地凝視著新創造的世界做為結束,流露出年輕藝術家最新連結的樂觀主義。艾雪以格式化描述大自然的方式強調其邏輯傾向,且透過平坦化的影像實現,並清楚區分成人工平面,因此,在描繪創世的第三天,艾雪就將構圖區分成四個平面:距離觀賞者最近的平面呈現植物,其次是呈現樹木,然後是海洋與天空,以及區隔兩者的地平線。
第五展區【南歐風景】
戈里亞諾西科利‧阿布魯佐 / 石版畫 / 240 x 290mm / 1929年
艾雪版畫技巧的學習始於中學時期,為了使作品更容易複印,他在南歐旅遊時便開始學習石版畫。此幅作品為艾雪創作的第一幅石版畫作品,作品描繪他在義大利阿布魯齊(Abruzzo)旅遊時途經的一個小鎮。艾雪一直對義大利有很特殊的感情, 1924年他在羅馬結婚定居,常在義大利南部旅行寫生,描繪當地美麗的風光和建築,在1936年離開之前的作品幾乎都是風景畫,也差點被定位為風景畫家。但艾雪的風景畫不同於一般的風景畫,因為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感,像您眼前的這幅作品就充份顯現冷靜理性的風格,畫的後方群山環繞,線條俐落優美;建築群具有秩序排列的理性思維,空間、筆觸和構圖都有別於其他的風景畫。這裡是位在義大利東南部阿布魯佐山頂的中世紀美麗小鎮,這幅畫發表之後,小鎮就變得很有名氣。
第六展區【心理遊戲】
變形(二) / 套色木刻版畫 / 192 x 3875mm / 1939-1940年
艾雪以同樣的精神,探索微小、緩慢的轉變過程,以及我們認知此不斷經歷同樣變化之世界的能力。《變形二》(Metamorphosis II;1939-40)呈現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能以任何方式預測下一階段的演變?艾雪沒有提供答案,卻為我們指出一個事實,就是變化的方向可以自行改變,換言之,影像可以逐漸發展或轉移。事實上,這一幅作品是以五塊印刷版進行創作,他提出一個迷人的可能性:既沒有發展,也沒有轉移,只是一個發展與衰退的完美循環,無可避免地以接續的方式一再重複。
上下階梯 / 石版畫 / 355 x 285mm / 1960年
《上下階梯》(Ascending and Descending;1960)描繪著一個特別的建築體,屋頂被一圈封閉的樓梯圍住,樓梯上有群僧侶正繞著階梯走,好似每天到了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有一部分的人就會以順時鐘的方向往樓梯上走,而另一部分的人則朝逆時鐘的方向前進,這個樓梯就像一個無止盡的迷宮,一旦進去就無法出來。艾雪在此幅作品中運用潘洛斯父子(Roger Penrose,1931- & Lionel Penrose,1898-1972)於1958年2月於《心理學雜誌》提出的「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它是一個不論向上或是向下皆無限循環的階梯,這個階梯也正利用錯視的原理,讓觀者無法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在現實生活中這個階梯當然不可能存在,因為每個物體都可以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但艾雪卻發揮其想像力的詮釋與縝密的計算將潘洛斯階梯巧妙運用在作品之中,讓建築作品「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