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被譽為繼畢卡索之後,20世紀最有影響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本次展出的收藏為安迪.沃荷最廣泛、最重要的選集之一,其所涵蓋數量不僅為數眾多且獨一無二,更為安迪.沃荷藝術發展軌跡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經典濃湯罐頭、金錢符號外,安迪‧沃荷最家喻戶曉的重量級作品"瑪麗蓮夢露"也將共同展出。期待與您重溫經典,感受普普大師的獨特魅力!
◉第一區:藝術家肖像
自我肖像的呈現這個藝術類別,是數世紀以來藝術家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自我投射的爭議性過程。它是一種透過自我外貌的呈現來定義自我身份的企圖。

安迪‧沃荷開始將藝術家的面孔以回憶的形式自我規格化,如同貼在產品上的標籤般,無限制的自我複製並在他的作品中逐漸地變的非個人。他的照片與自畫像的創作過程便是透過面孔單純的再現來完成。安迪‧沃荷自己也被再現於他的作品中,成為他的畫廊的一部分,而且他也很喜歡被他人拍。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部分由他的合作夥伴幫他拍的照片都可以稱之為「自拍」,因為安迪‧沃荷的自我形象總是由他自己負責,拍照的角度和姿勢都是由他決定。
◉第二區:名人肖像
安迪‧沃荷最為人所推崇卻也最遭致批評的畫作是他的名人肖像。安迪‧沃荷在「工廠」創作的肖像畫翻轉了傳統認為肖像是用來捕捉對象的本質這樣的想法。肖像與其說是為了顯露真實的自我,不如說是為了展現一種公眾的身分,彷彿一副公共的面具。安迪‧沃荷的肖像畫展現了公眾身分的人工面相,讓所有人都擁有成為超級巨星的潛力。

除了瑪麗蓮‧夢露、毛澤東、貓王或伊莉莎白‧泰勒等知名人物肖像外,安迪‧沃荷亦以一般人入畫:男人、女人、跨性別者。一位能真正掌握普普藝術的藝術家有能力讓任何人的臉孔,儘管不知名,顯得難以忘懷。不過安迪‧沃荷並不選擇做「大師」,他反而選擇做組裝生產線的「勞工」,致力於將他的產品推廣到全世界。這些圖像是由局部的、鮮明的、不自然的色調所構成,並經常使用對比鮮明的顏色,這是設計來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
◉第三區: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
安迪‧沃荷於1969年創辦了《內幕雜誌》(Interview Magazine),別稱「普普水晶球」(the pop crystal ball),定義了曼哈頓那段時期的歷史。安迪‧沃荷的採訪方式以原味呈現著稱,從不為了讓語意更清楚或更簡潔而加以修飾,甚至對話中有所保留的部分也不例外。這本雜誌主要採訪當時的名人,並以對話的形式記錄採訪內容,這種方式如今已成通用的作法。

1949至1987年間,安迪‧沃荷共設計了60張音樂專輯封面,在在展現出他的興趣不僅侷限於具象繪畫,更及於音樂、出版與電影。為了因應大眾消費社會的走向,圖像與包裝設計對音樂市場而言,變得愈加重要。這些專輯封面全都是安迪‧沃荷親自設計的,他喜愛跟他所推崇並且有私交的音樂家們合作。所以如果我們將這些封面全部共同展示,便能回顧安迪‧沃荷藝術生涯中最具意義的階段。透過這些專輯封面設計,我們也得以欣賞他的色彩與圖像選擇方式,如何使他聞名於世。
◉第四區: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
安迪‧沃荷自1960年起開始嘗試在當時並不甚普及的絹印技術。其創作過程相當冗長,需要高度的耐性以及能敏銳察覺細節的眼睛。安迪‧沃荷的首批絹印版畫之一即是他一鳴驚人的瑪麗蓮‧夢露肖像。他將絹印技術的效率變成他的優勢,用同一圖像創作出多種版本。這個系列的創作堪稱史無前例,並給了安迪‧沃荷創作大量其他系列的靈感。

由於每個顏色都得有自己的絹網,安迪‧沃荷因此可以在作品中使用多種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技術也產生了顏料層層堆疊的效果。因為絹印模板的耐用特性,沃荷可以反覆多次使用每個模板。